國務院近日印發《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》(以下簡稱《行動計劃》),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原來的“2+26”城市調整為“2+36”城市,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被納入。
如此調整的原因在于,經過此前十年的持續攻堅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、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,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空氣質量改善進程滯后的問題卻日益凸顯,已成為大氣污染比較突出的地區之一。筆者以為,將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納入《行動計劃》,旨在聚焦大氣污染治理薄弱區域,補齊大氣污染防治短板,體現出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動大氣污染防治。
大氣是流動的,某一區域甚至某個點位大氣環境質量較差、污染因子濃度較高,都會影響其他地區。對于其他大氣環境質量較好的地區來說,固然需要再接再厲推動大氣環境質量再上一層樓,但大氣環境較差地區所帶來的影響,將拖累甚至抵消大氣環境優良地區的治理成效。大氣環境治理較差地區其實就是木桶效應的那塊短板,只有盡快補齊,才能讓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整體改善成為可能。因此,各地在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時,也要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。
大氣污染問題的產生涉及多方面原因,強化污染源頭共治,不能緊盯工業污染源而不顧其他。工業污染源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,但并非唯一因素。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,多維度剖析癥結,抓住主要矛盾,分類施策,精準施策。比如,筆者在異地交叉互查中發現,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,北方地區農村取暖由原來的小煤爐更換成燃煤鍋爐,燃煤量明顯增加,而且少數人家還會將有熱值的垃圾等倒入爐膛。燃煤鍋爐面廣量大,加劇了大氣環境污染。因此對于北方農村地區來說,在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的前提下,要采取供應優質煤等措施,千方百計壓降燃煤鍋爐污染貢獻率。再比如,有的地區移動源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已超過37%,那么就要采取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污監管、加快老舊柴油車淘汰等舉措,削減移動源排污總量。
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也要體現在具體工作中,強化職能部門共管,避免生態環境部門單打獨斗唱獨角戲。近年來,各職能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,但仍有個別部門履職不夠盡責,抓工作時緊時松,恒心恒力不夠,或者抓工作只圖表面熱鬧,出工不出力,凡此種種都會影響大氣污染防治的力度和速度。比如某區域出現近地面細顆粒物濃度持續居高不下,如果負責建筑工地和道路揚塵管理的部門發力不夠,其他部門無論如何真抓實干,污染問題都很難得到整治。因此,需要引導各部門深刻認識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嚴峻形勢,在思想上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;對各項任務進行再細化再分工,在行動上增強責任心和針對性,推動形成齊心協力、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
(來源:中國環境報)